欢迎光临中国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官方网
致公简介 - 党章党史 - 第六章 中国致公党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党章党史
第六章 中国致公党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发布时间:2014/6/23 22:18:42 阅读次数: 来源: 作者: 图片: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恢复活动

一、民主党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致公党也由此重获新生。

  1977年8月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重申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的根本任务。12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剑英在全国政协四届七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重申要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发扬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继续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把民主党派的工作活跃起来,调动其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服务。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时期,也就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97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各民主党派也“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谈到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任务时说,“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的讲话,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此,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致公党恢复活动

  从1977年起,致公党中央负责人开始参加全国政协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各种会议:10月1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小组成员童小鹏传达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恢复活动的建议;11月22日,就中共中央提名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委员的候选人名单进行协商;12月24日,民主协商确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中央临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随之,致公党中央成立了由黄鼎臣、伍觉天、伍禅、王廷俊组成的临时领导小组,开始恢复工作。各级组织在当地统战部门的领导下,也先后成立临时工作组,开始恢复党务活动。

  1978年2月底,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同时召开,致公党有3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8人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两会”闭幕后,致公党中央临时领导小组邀集出席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致公党员以及部分地方组织的负责人举行致公党中央工作座谈会。会上,广东、广西、福建和北京市致公党的同志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并对恢复组织工作交换意见。

  为了更好地恢复党务工作,在临时领导小组领导下,致公党中央制定了1978年工作要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好人大和政协会议精神;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地方组织和党员10多年来的变化和当前工作情况;协助侨务部门做好接待回国观光、探亲的华侨、华人和洪门人士的工作;组织发展工作,原则上暂不发展组织,在特殊情况下,确实因工作需要可个别吸收新党员。

第二节 中国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逐渐恢复活动的致公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精神振奋,大大提高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形势下召开的。

  1979年10月11日至22日,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78人,列席2人。代表全党303名党员。这次大会的议程是:审议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修改《中国致公党章程》;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黄鼎臣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并作了题为《同心同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六大”以来的工作,并在总结过去工作基础上提出了致公党在新时期的任务是: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伍觉天作了关于修改《中国致公党章程》的说明。在通过的新章程总纲中明确规定:致公党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章程》对致公党的性质规定为:“中国致公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中一个民主党派;是以归侨、侨眷为主要成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章程》对致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了如下表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争取早日完成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由24名中央委员、6名候补委员组成。在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由黄鼎臣、伍觉天、伍禅、邝明、许志猛、陆榕树、廖周行、黄复康、柯朝阳9人组成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并选举黄鼎臣为主席,伍觉天、伍禅为副主席,邝明为秘书长。

  10月24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包括致公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全国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同日,全国政协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盛大招待会,招待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的全体代表,邓小平出席了招待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的历史后指出: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最后,他勉励民主党派成员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在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全体与会代表深受鼓舞和教育。

  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致公党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这次大会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了“六大”以来23年的工作,确立了致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工作方针,通过了适应新时期要求、符合致公党实际的新章程,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为新时期动员全党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牢固的组织保证。

第三节 致公党的组织发展和思想建设

一、致公党组织的健全和发展

  根据“七大”的要求,1980年,广东、广西和广州市进行了换届,成立了新一届委员会;福建省、北京市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省级以下的市、县级组织也进行了换届或调整。通过换届,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健全了组织机构,充实了专职干部,为各级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组织发展工作应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致公党中央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归侨、侨眷集中的东南沿海城市建立了新的组织。从1979年底至1983年四年期间,建立了上海市支部,天津市工委会,还在8个省、20多个市县建立新的组织。

  根据组织发展工作坚持“以大中城市为主,以中上层为主,以归侨、侨眷人士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原则,坚持“在工作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开展工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针,各级组织积极稳妥地吸收了一批新的党员。在新发展的党员中,绝大多数是归侨、侨眷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医院,发展了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代表人士,并相应地在该单位建立基层组织。吸收的新党员中,年龄普遍有所下降,大大增强了党的活力。

  为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熟悉党务工作的骨干,致公党中央加强了骨干的培训,如邀请他们列席致公党中央召开的各种会议;举办骨干读书班、培训班;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等。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骨干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为中央和各级组织物色、吸收一批有代表性的、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热心党务工作的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去创造了必要条件。在七届二中、三中全会上,先后增补了9名中央委员、6名中央候补委员、3名常委。

二、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

  随着组织的发展,新党员人数逐年增加,致公党的思想建设,重点放在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积极推动和组织党员学习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重要文件及致公党章程等。《邓小平文选》正式出版后,致公党中央号召全党认真学习。

  通过学习,全党增进了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确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实际行动中,响应中共中央“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的号召,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
针对新党员多的特点,各级组织举办新党员学习班,学习致公党章程和致公党的历史,认识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学习统一战线有关理论和政策,认识了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增强了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为加强全党的思想教育,报道党员为四化建设服务的事迹,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及时报道中央和地方组织的重要活动,致公党中央于1980年底决定恢复出版《致公通讯》。随后,为便于相互交流、互通情况,中央和一些地方组织先后陆续编印了《工作简报》。

第四节 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落实有关政策

一、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自恢复活动以来,致公党各级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1980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致公党中央推荐司徒擎参加了审判工作。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期间,致公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真学习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宪法通过后,致公党中央要求全党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宪法,严格遵守和积极维护宪法,大大加强了党员的法制观念。

  1982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把原来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八字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致公党中央表示由衷的拥护,决心按此方针办事,发挥作为诤友和助手的作用,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1983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新一届的人大和政协中,致公党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有176人,各级政协委员有274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9人,全国政协委员20人。他们积极参加各级人大和政协的会议,认真负责地就国家、地方的各项工作发表意见和反映情况。如伍觉天揭发海丰县猖獗的走私活动和某些负责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引起当地省、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揭开当地的走私内幕起了积极作用。他们还对落实侨务政策,改进外贸工作管理、加强法制教育以及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提出意见、提案和建议,反映了广大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意见和要求,大多数被有关单位所采纳。

二、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落实有关政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恢复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拨乱反正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许多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调整了多年来被搞乱了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致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落实政策。至1981年8月,在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的致公党党员全部得到了平反,撤销了原有的处分,恢复了致公党党籍,恢复了名誉,并把决定通知本人,本人已故的通知其家属。“文化大革命”期间,致公党从中央的领导人到普通党员,有不少同志受到冲击和遭受迫害。到1981年底,近50件“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全部得到平反和纠正,被查抄的物资或基本归还,或折价赔偿处理。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进对知识分子的工作。1982年12月,致公党中央邀请致公党党员中的20多位高级知识分子列席七届中常会七次扩大会议,请他们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致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还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有的地方还专门组织工作组,进行调查,听取他们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对协助党和人民政府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了一定的作用。致公党党员绝大多数是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有一颗热爱祖国,愿为四化建设事业尽心尽力的赤子之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有许多同志受到迫害,蒙受冤屈,受到冲击和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伟大的祖国,并把全部精力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五节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致公党的各项工作

一、开展为四化建设服务工作

  根据致公党“七大”关于“致公党今后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四化这个中心任务进行,为实现四化服务”的精神,各级组织动员全体党员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为四化服务工作。据统计,举办或联合举办的各类学校24所,在校人数3594人;举办集体企业41个,安排了将近1200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归侨、侨眷子女;科技界的一些党员,开展了科技咨询服务;医务界的同志到一些县和华侨农场,协助当地医疗单位为群众治病等等。

  为了及时交流并总结全党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经验,致公党中央1980年7月12日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会议结束时,伍觉天做了总结发言,总结了为四化建设服务的五条经验:第一,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是争取港澳和国外亲友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关键;第二,做好接待工作和服务工作,使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感到祖国温暖,更加爱国爱乡;第三,要团结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为四化建设服务,必须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四化建设的意义和大好形势;第四,要注意调查研究,弄清情况,才能做好工作;第五,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1981年5月22日致公党中央在泉州召开第二次经验交流会,有80人出席了大会。通过会议达到了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找出差距,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两次经验交流会,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召开的,它不仅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鼓舞,而且对致公党日后更好地开展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工作起了推动作用。全国和地方的报刊、电台以及致公党中央刊物《致公通讯》,大量报道了致公党员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先进事迹。

二、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三胞”联谊工作

  致公党党员和所联系的群众,绝大多数是归侨、侨眷,他们在台、港、澳和国外有许多亲戚朋友,这是致公党开展海外联谊工作的有利条件。致公党中央和各级地方组织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以个人或组织的名义,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开展“三胞”联谊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致公党同海外洪门团体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致公党与海外洪门的关系一度中断。打倒“四人帮”以后,致公党逐渐恢复了这种传统关系。先后接待了从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秘鲁、缅甸等国家回来探亲、观光、旅游的洪门团体和洪门人士,以及许多台港澳同胞和来自各国的侨胞和外籍华人等。1979年至1983这四年共接待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团体共170多个。在接待工作中,始终贯彻了“了解别人,宣传自己,热情服务,多做工作”的方针,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侨务政策;以具体事例实事求是地宣传祖国和家乡的变化,激发起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多做贡献。

  各级组织还发挥各自优势,穿针引线,在引进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至1982年间共协助引进项目249项,其中成交的有90项,计资金约人民币1亿1千200多万元。介绍华侨、外籍华人学者专家来华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的共有193人次。协助台港澳同胞和国外亲友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共有4000多项,总计金额2300多万元。我国广东侨乡素有出版民办的对外小型乡刊、侨刊的传统,其内容以报道乡讯为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国外乡亲的欢迎。“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一个时期。“文化大革命”后,在当地中共党委和侨办的领导支持下,致公党的一些同志积极参与复办和创办工作,并在其中担任社长、主编职务,或从事编辑工作。他们通过这些刊物向国外乡亲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和家乡的新面貌,起到了团结、教育国外乡亲的良好效果。

相关报道
·“海南致公党员‘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素质提升培训班(第六期)” 在海口举办
·侯茂丰参加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第六次全体委员会议
·致公党三亚市委员会召开第六届七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
·致公党海南省第六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致公党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致公党海南医学院总支部第六次全体党员大会召开
·致公党海南省第六届常务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海口召开
·致公党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致公党海南省委召开2012年参政议政暨第六届专委会工作大会
·直属十八支部召开第六月支部生活会
上一条:第五章 中国致公党在曲折中前进
下一条:第七章 中国致公党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
推荐阅读
更多>>
热点文章
更多>>
中国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广场1号楼9层902室 邮编:570203
Copyright 2005- 中国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