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致公党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1976—1982)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恢复活动
一、民主党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致公党也由此重获新生。
1977年8月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重申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的根本任务。12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剑英在全国政协四届七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重申要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发扬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继续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把民主党派的工作活跃起来,调动其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服务。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时期,也就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97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各民主党派也“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谈到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任务时说,“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的讲话,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此,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致公党恢复活动
从1977年起,致公党中央负责人开始参加全国政协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各种会议:10月1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小组成员童小鹏传达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恢复活动的建议;11月22日,就中共中央提名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委员的候选人名单进行协商;12月24日,民主协商确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中央临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随之,致公党中央成立了由黄鼎臣、伍觉天、伍禅、王廷俊组成的临时领导小组,开始恢复工作。各级组织在当地统战部门的领导下,也先后成立临时工作组,开始恢复党务活动。
1978年2月底,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同时召开,致公党有3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8人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两会”闭幕后,致公党中央临时领导小组邀集出席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致公党员以及部分地方组织的负责人举行致公党中央工作座谈会。会上,广东、广西、福建和北京市致公党的同志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并对恢复组织工作交换意见。
为了更好地恢复党务工作,在临时领导小组领导下,致公党中央制定了1978年工作要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好人大和政协会议精神;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地方组织和党员10多年来的变化和当前工作情况;协助侨务部门做好接待回国观光、探亲的华侨、华人和洪门人士的工作;组织发展工作,原则上暂不发展组织,在特殊情况下,确实因工作需要可个别吸收新党员。
第 1 2 3 4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