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船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这些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020 年高考 11 道作文题都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体现了聚焦时代重大事件、弘扬时代精神的特点。作为 2021 年的高考生,在两个 100 年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对相关的使命担当、爱国情怀、东方智慧、社会理想、价值理念等命题热点都必须有更加深入的准备。
一、延安精神
延安是屹立在黄土地上的历史丰碑,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和有识之士,以“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毅力,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奔向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就是其中之一。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他写下临别信,告诉所有人他无悔于来到中国参与抗日战争。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战争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一样,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延安是革命圣地,更是革命者的精神家园。就连美国记者斯蒂尔也由衷感叹:“真的,我要在延安住上十天,那我一定也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2020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未来奋斗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继承和发展“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的延安精神,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
二、抗战精神
在长达 14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战,舍身为国,以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尊严,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第一句名言出自年仅 39 岁的抗日名将吉鸿昌写的就义诗。第二句名言出自张自忠将军的书信,他于 1940 年 5 月,日军集结 30 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前,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改变。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在死与生之间,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战的民族精神。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经问杨虎城将军:“中国有强大的实力抗击日本吗?”杨虎城认为中国的力量不在飞机和坦克,而在于我们有坚定的意志。
2020 年 9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伟大抗战精神。作文命题中关于抗战精神的材料可以是抗战英雄的名言,可以是英雄的事迹,也可以是当代中华儿女纪念抗战胜利的行动或者传承抗战精神的行为。
考生写作时可用的材料除了上面提及的名言素材,还可以将抗战精神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延伸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史,也可以将抗战精神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写出自己感受到的精神内涵。
三、长征精神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2月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的情景,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时,尤其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长征路上,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英雄的红军靠的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写作时,考生可以联系中外历史上具有这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人物和事迹,也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阐发自己对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思考。
四、铁人精神
1960年,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包含:“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为干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后代检查”,对技术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
2019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 60 周年,并高度评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铁人精神以其传达的鲜活的时代气息备受命题者青睐,比如 2020 年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2020 年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2020 年浙江卷“人生坐标”等考题,铁人精神都是较好的切入角度。
五、特区精神
特区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发展之路。40 多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5 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书写着一个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邓小平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2020 年 10 月 14 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从蛇口“开山炮”的历史巨响,到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从推动劳动用工改革,到创建证券交易所;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呼声……一代代特区建设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呼应时代精神,着眼立德树人,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核心导向。
2020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19 高考全国Ⅱ卷“青年与祖国”等从不同角度扣合时代精神。特区精神内涵丰富,有深广的挖掘、阐释空间。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更应发扬特区精神,勇当新时代“拓荒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区精神,赋予其新时代内涵,让特区精神绽放光芒。
六、西迁精神
20 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入大西北建设的时代洪流,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强调广大师生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一部西迁奋斗史,就是“西迁人”与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公学,诞生于甲午战败之后教育救国、兴学强国的历史洪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东西发展失衡的现实情况亟须改变,工业布局、教育布局急需调整和优化,交大西迁正是对这一重大现实的积极响应。1400 余名教职工和近 3000 名学生自东南沿海来到西北内陆,交大的命运就和西部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广大“西迁人”爱国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西迁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德和博大情怀。这也正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彰显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领的必考考点之一。
七、航天精神
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探月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航天强国征途上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4月25日,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航天精神高端论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王亚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等分别表达了对航天精神的理解。
几代航天人投身中国航天伟大事业中,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的载人航天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今天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这些航天精神。对于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时期的高中生来说,尤其如此。备考该主题不但契合高考命题关注时事、浸润家国情怀的特点,也便于学生积累素材,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八、深潜精神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2020年11月28日,在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在中国载人深潜精神的激励下,“奋斗者”号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中国深海载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几代科学家的奋斗。被誉为“中国深海研究发起人”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年逾八旬搭乘“深海勇士”号下潜至1400多米的海底,并在水下完成了一系列科研任务。载人深潜“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认为,要在奋斗中练就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进一步占领深海科技制高点。考生对于深潜精神的理解,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与事之中去,而不能只做笼统的观照。将深潜精神细分,也是备考该主题时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抓手。
九、工匠精神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劳动模范为劳动者竖起价值坐标,2020 年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洪家光,以“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作为微信朋友圈签名。这句话也是他实现 200 多项技术革新,解决 340 多个技术难题的精神“密码”。
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要求写作“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实际上正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高中生认识劳动、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的意图。以“劳动精神”为起点,延伸开来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近年来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是值得重视的备考主题。
十、三牛精神
2021 年是农历辛丑牛年。中华文化里,牛具有特殊的精神意义,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因而备受世人偏爱、承载无限寄托。在2020年12月31日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牛精神”,激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鲁迅先生一句“俯首甘为孺子牛”,道出心甘情愿为人民奉献的博大情怀。以“拓荒牛”为图腾的广东深圳特区,有千千万万个如同提出“双承包”新概念的夏作瑞一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低头拱背、砥砺前行,用改革创新之笔书写“春天的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青年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争当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才能擦亮青春的底色;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更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争当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必须坚韧不拔,争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这与近年高考作文有关个人与社会、青年价值观等话题紧密相连。 |